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掌握本学科领域 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具 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具有开阔 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数控加工技术
2、增材制造
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 4 年 , 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 ,学习年限为 3-7 年。原则上用 1 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 间不少于 2 学年。
直博生培养年限一般为 5 年。学习年限为4-7 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 1.5 学年左右, 学位论文开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 2.5 学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培养计划规定 的课程考试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 申请取得博士学位。
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每个博士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博士研究生 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要全面地关心博士研究生的成长,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培养。
3、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应注重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 据实际情况组织、规定博士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研讨班、社会实践等学 术活动 ,以拓宽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 构成,如下表所示。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对研究生业务理论素质、科学及人文素质、实 践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等培养层次,要取得相关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 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分要求 |
结构类型 |
A 类学位理论课程 |
综合实践环节 |
公共 基础课 |
学科 基础课 |
专业 选修课 |
学术 交流 |
学术 报告 |
学分小计 |
≥6 |
≥4 |
≥2 |
2 |
1 |
总学分 |
≥ 15(需同时满足各类学分小计和总学分要求) |
直博生学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分要求 |
结构类型 |
A 类学位理论课程 |
B 类学位理论课 |
综合实践环节 |
公共 基础课 |
学科 基础课 |
专业 选修课 |
公共 基础课 |
学科 基础课 |
专业 选修课 |
学术 交流 |
学术 报告 |
学分小计 |
≥6 |
≥4 |
≥2 |
≥6 |
≥8 |
≥4 |
2 |
1 |
总学分 |
≥33(需同时满足各类学分小计和总学分要求) |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位理论课课程体系分为学位必修课(环节)和学位选修课(环节)。
1、学位必修课(环节)
学位必修课指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所必须修学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 论、外国语、数学课。学科基础课 :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前沿等。
2、学位选修课(环节)
导师可根据博士研究生知识背景情况及课题研究需要指定学位选修课;对缺少本学科硕 士或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跨学科博士研究生 ,应在导师指导下将 2-3 门本学科的硕士或本 科核心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所修课程记录成绩 ,不计入总学分。
3、学分要求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依据培养方案,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获得知识和能 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博士研究生可根据导师的安排在 1 年内完成课程 学习 ,直博生完成课程学习一般在 1.5 年左右。
4、学术交流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参加不少于 5 次的学术专题报告及讨论 ,其中本人报告 不少于 3 次 ,鼓励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 ,提交《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记录表》及《博 士研究生学术专题报告考核表》 、本人 3 次报告内容和其它各次交流提纲 , 由导师负责考 核,通过者获得 2 学分(1次国际学术交流为 1 学分 ,2 次国内学术交流为 1 学分) ,由学 院研究生教务审核后记载成绩。
5、学术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选听学术报告总数不少于 10 次,提交《研究生学术报告 考核表》并附总结报告 , 由导师负责考核 ,通过者获得 1 学分 , 由学院研究生教务审核后 记载成绩。
七、考核与成绩管理
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 评定。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 ,口试要有详细记录。考试成绩应 按标准评定 ,成绩等级分布要合理。读书报告或实践性较强的学位课程可以采用五级分制。 两种记分制换算如下 :优秀: 95; 良好: 85 分; 中等: 75 分; 及格 65 分;不及格: 59 分以下。原则上考试课程的优秀率应不高于 25%。
选修课一般进行考查,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考查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读书报 告、研究报告等形式。未经批准 ,博士研究生不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活动 ,缺课 1/4 及以上者 ,不能参加相关课程的考核。
八、培养环节及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 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博士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 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是博士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各学科必须给予保证。博士研究生应在导 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工作。
1、个人培养计划
根据本学科的培养方案,在博士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位论文要求的基础上,由 导师或指导小组与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分为课程 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 1 个月内制定 ,研究生据 此计划在网上办理选课手续。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计划应在开题报告中详细描述。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后不应随意变更。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一般在博士 2 年级第一学期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直博生一般在 2 年 级第二学期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结合论文研究方向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术发展及前沿,写出综 述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 关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 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达 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由所在学院组织公开进行 ,评审小组成员不低于 5 人 , 由学 院确定。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文献综 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 ,写出评审意见。
可利用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环节进行筛选淘汰。根据论文选题和博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 要求,评审小组可做出通过开题报告、允许重新开题或终止培养(淘汰)的决定。若重新开 题,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一般由原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所在学院研究 生教务备案。重新开题应在半年之内完成 ,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3、 中期检查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应于博士 3 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直博生一般在4 年级第一学期进行。
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 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对学位论文 工作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有关要 求》。
4、学位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
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 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 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原则上要求用中文撰写。但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博士学位论文可以用英文 撰写:
(1)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境外兼职导师。
(2)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3)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
博士学位论文用英文撰写时,必需有不少于 5000 字的详细中文摘要。详细中文摘要的 内容与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不完全对应。
5、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博士研究生 4 年级进行 ,直博生在 5 年级进行。包括预答辩与正 式答辩。博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达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最低 学术成果要求》。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应按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 工作细则》进行。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1、修满规定学分 ,并通过论文答辩者 ,则准予毕业 ,并发给毕业证书;根据《沈阳航 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工作细则》 ,授予博士学位。
2、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学分。
(2)学位论文完成。
(3)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具体参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 授予最低学术成果要求》执行。
(4)办理提前毕业和答辩的相关审批手续 :填报有关审批材料 ,经本人申请 ,导师推 荐 ,学科组及学院初审 ,研究生院批准。
十、分流与终止培养
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 ,发生如下第 1 条或第 2 条者 ,予以终止培养;发生第 3 条 至第 8 条其一者 ,可根据实际情况 ,实施分流或予以终止培养。
1、 因思想品德及学术道德问题 ,不宜继续培养者;
2、 因学位论文查重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者;
3、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开题报告者;
4、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两次均未通过者;
5、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逾期未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获批准者;
6、 由学生本人提出终止博士研究生学习要求 ,且经导师同意、所在学院批准者;
7、 由导师提出分流或终止培养 ,并经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批准者;
8、 由于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博士培养者。
十一、其他
1、本培养方案博士研究生未进行特殊说明处,包含普通博士生、硕博连读生、直博生。
2、本培养方案从二〇二四级起开始执行。
3、本培养方案由机电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学科名称(专业代码) :机械工程
课程性质 |
课程代 码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分 |
要求 |
学 位 理 论 课 及 实 践 环 节 |
A 类 学 位 理 论 课 程 |
公共基础课 |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2 |
2 |
必修 6 学分 |
|
英语(博) |
32 |
2 |
|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学科基础课 |
|
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前沿 |
32 |
2 |
必修 2 学分 |
|
航空薄壁结构件先进加工技术 |
32 |
2 |
最少 2 学分 |
|
航空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前沿 |
32 |
2 |
|
航空特种机器人技术 |
32 |
2 |
专业选修课 |
|
智能制造中的数据处理 |
32 |
2 |
最少 2 学分 |
|
|
|
|
智能导航与控制技术 |
32 |
2 |
|
|
飞机先进装配技术 |
32 |
2 |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 |
2 |
|
大众方法论 |
16 |
1 |
|
学位理论课必修学分合计 |
≥12 |
综合实践环节 |
|
学术报告(博) |
32 |
2 |
至少选听 10 次学术报告 |
|
学术交流 |
16 |
1 |
至少参加 3 次学术交流 并发言 |
综合实践环节必修学分合计 |
3 |
自选课程 |
|
|
|
|
不计入 总学分 |
学分总计及说明 |
≥15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直博生培养计划表
学科名称(专业代码) :机械工程
课程性质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要求 |
学位理论课 及实践环节 |
A 类学位理 论课程 |
公共 基础 课 |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2 |
2 |
必修 6 学分 |
|
英语(博) |
32 |
2 |
|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学科 基础 课 |
|
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前沿 |
32 |
2 |
必修 2 学分 |
|
航空薄壁结构件先进加工技术 |
32 |
2 |
最少 2 |
|
|
|
|
航空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前沿 |
32 |
2 |
学分 |
|
航空特种机器人技术 |
32 |
2 |
专业 选修 课 |
|
智能制造中的数据处理 |
32 |
2 |
最少 2 学分 |
|
智能导航与控制技术 |
32 |
2 |
|
飞机先进装配技术 |
32 |
2 |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 |
2 |
B 类学位理 论课 |
公共 基础 课 |
|
数值分析 |
48 |
3 |
最少 6 学分 |
|
矩阵论 |
48 |
3 |
学科 基础 课 |
|
机械制造技术及理论 |
48 |
3 |
最少 8 学分 |
|
机械振动学 |
48 |
3 |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及 MATLAB 仿真 |
32 |
2 |
选修 专业 课 |
|
增材制造原理与方法 |
32 |
2 |
最少 4 学分 |
|
有限元法 |
32 |
2 |
|
机器人技术 |
32 |
2 |
|
机械加工检测技术 |
32 |
2 |
|
数字化制造技术 |
32 |
2 |
|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
32 |
2 |
|
难加工材料切削技术 |
32 |
2 |
|
机械 CAD/CAM |
32 |
2 |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疲劳与断裂(机电) |
32 |
2 |
|
特种加工技术 |
32 |
2 |
|
现代机电系统设计 |
32 |
2 |
|
|
|
|
机电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 |
32 |
2 |
|
|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 |
32 |
2 |
|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
32 |
2 |
|
机械优化设计 |
32 |
2 |
|
机械可靠性设计 |
32 |
2 |
|
表面完整性理论与应用 |
32 |
2 |
|
增材制造熔池凝固原理 |
32 |
2 |
|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
32 |
2 |
|
机械学科信息检索与管理方法 |
32 |
2 |
|
大众方法论 |
16 |
1 |
学位理论课必修学分合计 |
≥30 |
综合实践环节 |
|
学术报告(博) |
|
2 |
至少选 听 10 次 学术报 告 |
|
学术交流 |
|
1 |
至少参 加 3 次 学术交 流并发 言 |
综合实践环节必修学分合计 |
3 |
自选课程 |
|
|
|
|
不计入 总学分 |
学分总计及说明 |
≥33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024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