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于2007年6月由国防科工局批准成立,建设依托单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中心紧密围绕着国防工业重大需求,立足于航空制造关键前沿技术,逐步形成了“三制造、两检测、一理论”的专业布局,支撑了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研究中心在航空数字化制造工艺共性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国内领先优势,成为了面向飞行器设计、制造、试验的集成化技术优势、多方协作的科研合作平台,成为了国防科技工业先进航空制造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中心,成为了航空制造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超声场下激光增材修复技术、大型难加工整体构件高效加工技术和复杂薄壁结构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等方面获得突破,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 2 项,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在“十四五”期间,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备预研共用技术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军科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共 40 余项,研究中心各类项目年均总经费约 5000余万元,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年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近3年ESI高被引论文 2 篇,制定国家标准 1 项。
研究中心现有专业团队 7 个,其中有正高职称 25 人、副高职称 25 人,中级及以下职称 20 人,博士生导师 17 人,硕士生导师 38 人。研究中心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 人,辽宁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 1 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 2 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4 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 6 人。2024 年研究中心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 22 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311 人,本年度毕业硕士研究生 102 人,其中 73 人被国防军工单位录用,占毕业人数的 72%。9 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 篇硕士论文获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7 篇硕士论文被推荐为校优秀硕士论文,204 名同学获评校级及以上各类奖学金。
研究中心拥有独立的工作场地,面积占地 9080 平方米,办公场地如图 4 所示,现有大型仪器设备 25 余台套,设备资产总值 7100 余万元。